学习新思想
学习新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新思想

《福建日报》全版报道我院教师许金柜先进事迹

发布日期: 2021-09-24浏览次数: 523

   9月24日,《福建日报》第八版全版报道我院教师许金柜先进事迹,题为《当情怀落了地——一位知识分子的乡愁追寻之行与乡村振兴之思》。

 

 附全文:

  

近日,在江夏学院庆祝建党百年红色艺术作品展上,一幅国画作品让许多参观者驻足。画中央是一位身材瘦削的中年男子,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框眼镜,身穿旧军装,用扁担挑着沙子,旁边站着拿着簸箕、锄头、铁锹等工具的乡亲。

创作者陈建俶说,画作灵感来源于该校永利手机在线登录许金柜老师的真实故事,展现的是他和他同村乡亲们在家乡进行的一场美丽乡村实践乃至乡村振兴探索。

去年5月,由于疫情留在老家上网课的许金柜,带领家乡村民对村落荒废的地块进行整治。他带头投入并自己贷款筹集建设资金100余万元,号召村民一起参与工程建设。大家一起铺草皮、整理溪道、修鹅卵石路、砌石头墙……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修整了村后方原本堆满建筑垃圾、杂草丛生的荒地与陈旧破败的公厕。如今,在村里两棵古樟树边,既能望得见山,也能看得见水,古樟树公园也成了本村及周边村民休憩的好去处。

他的做法令不少人心生敬佩,却也令一些人难以理解,甚至在当地引起了一些争议……

乡愁

许金柜的家乡是南平市政和县东平镇金峰村龙(土+布)自然村,村子很小,统一的蓝色门牌号一眼到底,11号已是最大的数字。

许金柜的老宅是农村传统土木结构的土房子,内部有些陈旧,但仍能明显感到每日精心打扫过的痕迹。和许多村庄一样,城镇化发展带来人口的大量外流,这些年龙(土+布)村逐渐“空心化”,许金柜的老宅也只剩下父母居住。

许金柜的父亲许安老,今年81岁,是一名有着63年党龄的党员。在许金柜的印象中,父亲两次落泪的经历都与土地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初期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让出身贫农家庭的许安老落泪了;后来,改革开放农村包产到户,他靠种田盖了新楼,激动得再次落泪。

“我做这件事其实也是父母的心愿。”许金柜望了望因中风躺在床上的父亲,缓缓地说道。父亲去年生病后,仍坚持留在老家静养,每每推着父亲外出,父亲就会焦急地指着荒废的土地,用手势比画着,希望把村庄改一改。

“我母亲也是一样,她跟着我们子女去过北京和福州生活,但陪伴至孙女们成长能独立了,她还是选择回到这个小小的山村里,平时就吃自己种的菜。”许金柜深知,父母的心里还装着土地和乡村。

“这里是我们的根啊。”在许金柜的记忆里,龙(土+布)曾是辉煌的产粮大村,土地上种满双季稻,家家户户都喜获丰收。“龙(土+布)地处平原,土地肥沃,外迁人口多。我1岁的时候,父母带着我搬到这里,我们在这里拥有土地,安居乐业,也是这片土地哺育了我们兄弟三人走出大山。”

和父母一样,许金柜有着割舍不下的乡土情怀,重回乡间小道,许金柜总是能不期而遇一些“童年的记忆”。“我叫不出学名,只知道方言怎么叫,我用支付宝的识图功能查询一下。”一路上,他拿出手机对着沿途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扫码,给童年的那份记忆重新“对上号”。

“村民之前主要是靠卖粮食为生,但城市发展起来,外出打工赚钱机会多,种田又赚不到什么钱,2000年左右,往外走的人越来越多。”许金柜说,2002年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高校任教,成为一名思政教育教师,也算“往外走”了。

这之后,每年放假回到家乡,他发现作物逐渐从双季稻改为单季稻。慢慢地,荒废的农田越来越多,晒谷坪也失去作用,杂草、芦苇开始在上面肆意生长,甚至被外村的人当成了倾倒垃圾的地方。

去年因为疫情延长了假期,许金柜有了更多留在家乡的时间。黄昏后,他上完课走在村子里,陷入沉思:“我是一名思政老师,我在课堂上向学生高调宣扬的思想,能不能走到现实中,比如说,走到自己的家乡龙(土+布)村?”

“当时,建筑垃圾都快吞噬村里最宝贵的两棵古树了!”看着这片日渐荒凉的“养育之地”,许金柜愈发揪心。村不能荒了,古树不能荒了,家乡不能荒了……反复出现的念头让留在家中的许金柜坐立难安。于是,他拿起锄头,叫上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开始清理杂草、杂竹、建筑垃圾。

他决定,要带领村民还原家乡该有的模样。

改造

“我们村里有远近村庄最气派的厕所哩!”龙(土+布)村不少村民带着孩子回家乡过暑假,看到新修建的厕所喜上眉梢。

村民口中“最气派的厕所”坐落于村部后方,墙体为粉红色和青绿色,屋顶为深蓝色,内部设有5个空间,厕所外还装有监控探头。

许金柜说,原先的土房厕所就是他20年前带领一个村民挨家挨户收钱建造的。为了响应农村“厕所革命”,这次他专门把改造旧厕列为村庄“改造计划”的主要工程,请了专业公司做了设计和预算。

“许老师当时说可不可以按高速公路的厕所标准建一个,村里哪需要这样的厕所啊?”虽说“景观公厕”让村民满意,但金峰村部分村干部却颇有微词,“一开始村里也同意改造厕所,可以由村里出资一起建设,但这样高标准建造的厕所只服务了二十几户人,实在有些浪费。”

“目前我是按照旅游公厕的标准来打造的,我的想法是未来能够实现‘从公厕看远处,是风景;从远处看公厕,也是风景’,公厕自然要美观、大气。”在许金柜的规划中,建设“景观厕所”既能改善人居环境,也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基础,“乡村的好生态是一个优势,未来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产业等都需要配套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此外,保护村里两棵分别有400多年和500多年历史的古樟树,也是他“改造计划”的重点工程。“我常和家人感叹先人的智慧,他们已经懂得绿化造林。我们县里古树资源丰富,‘东平楠木林’‘千手观音’等古树都是县里生态旅游的名片。而这两棵古樟树,也是村里现有最好的发展资源。”

许金柜说,以往,村民们只认为古树是村里的“风水树”,动不得,但对古树的价值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如今,年轻人的古树记忆慢慢模糊,加上人口外流,曾经村民眼中的“风水宝地”无人打理,渐渐被杂草掩盖。

“小村庄的改造得先从美丽乡村的还原开始。”许金柜专门请来砌石师傅,在古树旁边砌了石头墙。“在古树名木旁砌水泥墙,多少有些违和感,而且和水泥墙相比,石头墙的寿命更长。”

但砌石头墙的费用普遍比水泥墙高,面对资金问题,许金柜又犯了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呢?”想到此,许金柜立刻领着乡亲们,一路沿着溪水两岸捡石头,“这样既节省资金,又最大程度保存古村落的原始生态”。

难题解决,大家兴奋起来,又清理了古树前的溪道,请了专业的师傅修了三个景观水坝,沿着溪道铺了鹅卵石路。

“隔壁村庄的人说我们村有‘小长城’呢!”不仅古樟树重新显出俊俏形象,周围气派的石头墙也构成了村庄的一道新景观,村民们都引以为豪。

之后,还有村民在水坝里放了观赏鲤鱼。许金柜憧憬道:“以后在水坝里再加一条石堰,这样鱼就可以钻进石缝里休息,更能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慢慢地,更多的村民们加入进来,拔草、做饭、烧水、送菜……男女老少,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令许金柜惊讶的是,许多原先难以拆迁的土地,听说要做绿化,村民们都二话不说,无私贡献出来。

古韵悠悠,鱼翔浅底,山水辉映成趣。许金柜说,他看到了心里一直以来家乡该有的模样。

争议

许金柜的做法,慢慢在当地传开了。有人将其视为现代版“愚公移山”,一方面钦佩这位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执着,另一方面又觉得他多少有点迂。

“我在城市里有稳定的工作、住所,却跑回农村做改造,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傻,花了钱不知道换来什么。”许金柜微笑着,不置可否。

再回忆起那段经历,许金柜指了指胸口,“去年因为长时间暴晒,这里有很大一片被晒伤了,我本人也瘦了14斤,但好歹古树保留下来了”。

然而,让他不能忽视的,是自己因此背负的债务。

“改造计划”执行下来,许金柜前期投入个人存款10多万元,后期凭借银行贷款和私人借款又投入100多万元。许金柜的妻子病退在家,女儿还在读初中,身为大学教师的许金柜只能通过房子抵押及每月工资来偿还贷款。不小的经济压力,一度让他在家中难以用轻松的口吻提及他的乡愁与“改造计划”。

但即便如此,许金柜也没有停下脚步。他不断跑政府、慈善机构、企业等,沟通协商,谋划着给村里引产业、做规划,让这片好山好水真正腾飞。

“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关心农村发展,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谈到许金柜,东平镇的部分领导有些“哭笑不得”,“龙(土+布)村生产条件不错,可以引进一些项目,但这需要提前做好规划、预算,经过项目立项等流程。如果大家都这样先斩后奏,让政府接盘,工作也容易乱套。乡村发展需要规划先行、串点成面,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如果不做些什么,我的家乡就会像很多山村一样,最终村没了,只剩下山。”许金柜苦笑着,在他看来,家乡太小了,“小到地图上找不见地名”,很难在一开始就说服别人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地方。“我心想自己先带个头,通过积极的变化,来激发村民主动谋发展的热情。我们自己的家园,自己都不管,还怎么指望它会好呢?”

但还没等来下一步规划,古树却遭到了破坏。今年5月,古樟树的叶子无故掉落,经镇林业站查明,是有人将毒液注射入根部蓄意破坏。

“今年上半年省里刚出台了古树保护条例,古树就遭如此毒手!”许金柜得知后十分痛心,叹息道,“说明部分村民没有保护家园的主人翁意识,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升。如果农民的主动性、内生动力没有得到调动,把自己当观众、局外人,只是‘等靠要’,仅靠政府等单方力量,乡村难以振兴,振兴了也无法持续。”

令许金柜稍感安慰的是同事与学生们的支持。

他的故事在学校传开之后,各专业的老师纷纷发挥特长来记录此事,思政专业的老师在课堂上将其作为正面案例,新闻专业的老师写了文章发表在学校公众号上,动画专业的老师以此为题作画。

“许老师给我们大家上了一堂大思政课。”同为该校教师的陈建俶说。

正准备参加庆祝建党百年微视频比赛的同学们也受到启发,在相关教师的带领下,奔赴龙(土+布)村拍摄纪录片。

来自祖国各个地方的同学们,扛着摄像机等各种设备,第一次走进福建山区,宁静古朴的山村让他们异常兴奋。“樟寿园!”“百岁墙!”“金奖台!”……学生们在村子里兴致勃勃地为许金柜的改造项目命名。

“乡村需要更多人关注,也更需要像他们这样年轻的力量。”许金柜看着自己的学生开心地在田野里边玩边学,因资金而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但他也有困惑:“我的实践算是掀起了一点小水花,但中国有那么多的乡村需要振兴。乡村有大有小,有的位于大道旁边,有的必须经山路十八弯才能望见炊烟,如何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统筹、主导,但政府的财力、人力有限,更需要多方联动,动员社会力量涌入,同时培养、激发乡民内生动力与能力,一起来参与、一起来推动,才能实现城乡互促、融合发展、共享繁荣。”许金柜说,他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和实践中继续去思考这个命题。

 

Baidu
sogou